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,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,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

高雄市政府主管法規共用系統

列印時間:114.07.19 15:58

法規內容

法規名稱: 高雄市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獎懲實施辦法
公發布日: 民國 114 年 07 月 15 日
發文字號: 高市府教小字第11435227300號函
法規體系: 教育局
圖表附件:
法規功能按鈕區
第 一 條  為規範本市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(以下簡稱學校)學生之獎懲事項
          ,並依國民教育法第四十四條、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獎懲準則(以
          下簡稱本準則)第三十九條規定訂定本辦法。

第 二 條  本辦法之主管機關為本府教育局。
第 三 條  本辦法用詞,定義如下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、獎勵管教:指國民小學對學生採取之獎勵或管教措施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、獎懲:指國民中學對學生採取之獎勵、管教或懲處措施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、學務處:指學校處理學生事務單位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四、學務處主任:指前款單位主管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五、輔導處(室):指學校輔導室、相關專責單位或輔導專責人員。
第 四 條  學校獎勵管教或獎懲學生,非有正當理由,不得為差別待遇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學校管教或懲處學生,應與學生違規行為之情節輕重相當,並依下
          列原則為之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、採取之措施應有助於目的之達成;且所造成之損害不得與欲達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成目的之利益顯失均衡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、有多種同樣能達成目的之措施時,應選擇對學生權益損害較少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者。

第 五 條  學校管教或懲處學生時,應參酌下列情狀,力求審慎客觀,公正合
          理處理,以確保管教或懲處措施之合理有效性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、行為之動機及目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、行為之手段及行為時所受之外在情境影響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、行為違反義務之程度及所生之危險或損害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四、學生之人格特質、身心健康狀況、生活狀況及家庭狀況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五、學生之品行、智識程度及平時表現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六、行為後之態度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前項所定行為,包括作為及不作為。
第 六 條  學校處理學生獎勵管教或獎懲事項時,應事先知會該生導師。屬學
          生違規行為,應由導師先予妥適處理。

第 七 條  學校應於不牴觸本準則及本辦法之範圍內,分別訂定國民小學學生
          獎勵管教規定或國民中學學生獎懲規定,並提經校務會議通過後實施。

第 八 條  學校對於違反服裝儀容規定之學生,得視其情節,採取適當且符合
          比例原則之輔導或管教措施,並不得加以懲處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前項管教措施,僅限於正向管教措施、口頭糾正、列入日常生活表
          現紀錄、通知法定代理人協請處理、書面自省及靜坐反省。

第 九 條  學校訂定學生獎懲規定時,應考量保護學生身心安全之規範目的,
          明確規定懲處要件,不得僅以情感交往、情感關係曖昧、情感行為不檢
          或其他空泛籠統之概念作為懲處要件。

第 十 條  學生於授課日之缺席狀況,得採取適當且符合比例原則之輔導或管
          教措施,並不得加以懲處。

第 十一 條  國民小學應設國民小學學生獎勵與管教委員會(以下簡稱獎管會)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國民中學應設國民中學學生獎懲委員會(以下簡稱獎懲會)。
第 十二 條  獎管會任務如下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、研擬訂定或修正國民小學學生獎勵管教規定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、審議學生大功獎勵事件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、審議學校之特殊管教措施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四、審議學生其他重大獎勵措施或管教措施。
第 十三 條  獎懲會任務如下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、研擬訂定或修正國民中學學生獎懲規定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、審議學生大功獎勵事件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、審議學生大過懲處事件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四、審議學校之特殊管教措施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五、審議獎懲案由、程度不甚明確者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六、審議學生其他重大獎懲事件。
第 十四 條  學校所設獎管會或獎懲會(以下統稱委員會)應置委員五人至十五
          人,任期一年,由校長就下列人員聘(派)兼之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、行政人員代表,其中學務處主任為當然委員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、學校教師代表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、家長會代表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校長得聘學生代表擔任委員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委員會之委員中,任一性別人數不得少於總數三分之一。但學校任
          一性別教師人數少於委員總數三分之一者,不在此限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一項第二款及第三款委員人數合計,不得少於委員總數二分之一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委員不得同時擔任同校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。
第 十五 條  委員會由學務處主任召集,並擔任會議主席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主席因故不能召集會議時,由校長就委員中指定一人召集之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主席因故不能主持會議時,由出席委員互推一人代理主持會議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開會時,委員應親自出席,不得委託他人代理出席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會議經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,始得開會;經出席委員二分之一以
          上之同意,始得決議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委員會審議第十二條第一款及第十三條第一款事項時,未聘學生代
          表擔任委員者,應邀請學生代表出席。

第 十六 條  委員會開會時,關於委員之迴避,應依行政程序法第三十二條及第
          三十三條規定辦理,並不計入前條第五項出席委員人數。

第 十七 條  學務處認為學生違規情節重大,擬採取下列特殊管教措施時,應依
          該校學生獎勵管教或獎懲相關規定,簽會導師及輔導處(室)提供意見
          ,經委員會討論議決後,始得為之。但情況急迫,應立即移送警察機關
          處置者,不在此限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、交由其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帶回管教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、規劃參加高關懷課程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、聯繫社政及相關單位協助提供心理治療、社會工作、家庭諮商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及其他專業服務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四、送請少年輔導單位輔導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五、移送警察機關處置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六、移送司法機關處置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委員會應保障當事人學生與其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陳述意見之
          權利,並充分討論及記載先前已實施各項管教措施之教育效果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學校除採取第一項所定處置外,必要時,應聯繫社政單位協助處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學生家庭為脆弱家庭,或難以期待發揮輔導管教功能時,得不採取
          第一項第一款之帶回管教措施,而應聯繫社政單位協助處理或尋求其他
          校內外兒少保護資源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學生交由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帶回管教,每次以五日為限,並
          應於事前進行家訪,或與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面談,以評估其效果
          。帶回管教期間,學校應與學生保持聯繫,繼續予以適當之輔導;必要
          時,學校得終止帶回管教之處置;帶回管教結束後,學校得視需要予以
          補課。

第 十八 條  委員會審議管教或懲處事件,應不公開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委員會審議學生之獎勵管教或獎懲事件,應本於客觀、公正、專業
          原則,瞭解事實經過,衡酌第五條第一項各款情狀,以鼓勵學生優良表
          現,導引學生人格健全及適性發展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委員會審議學生管教及懲處事件時,應於開會五個工作日前通知相
          關單位、學生及其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,以書面或到場陳述意見,
          其陳述及相關詢問內容應予記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委員會審議前項事件,必要時,得邀請學務處、關係人、社會工作
          師、心理師、專家學者或有關機關(單位)指派之人員,到場諮詢或說
          明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委員會審議獎勵管教或獎懲事件之決定,應以無記名投票表決方式
          為之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委員會與會人員及相關工作人員對於審議、表決及其他委員個別意
          見,應嚴守秘密;涉及受管教或獎懲學生隱私之事件及其基本資料,均
          應予以保密。

第 十九 條  學校為鼓勵學生優良表現,得採取下列獎勵措施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、師長口頭嘉勉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、書面獎勵,包括嘉獎、小功及大功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、公開場合表揚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四、登載於學校刊物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五、頒發獎狀或獎章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六、頒發獎品或獎金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七、推舉為學習楷模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八、其他適當之獎勵。
第 二十 條  國民中學依學校學生獎懲規定,得採取下列書面懲處措施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、警告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、小過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、大過。
第二十一條  嘉獎及小功之獎勵措施,應由提案人(單位)簽會導師後,送學務
          處核定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警告及小過之懲處措施,應由提案人(單位)簽會導師及輔導處(
          室)後,送學務處核定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第十二條第二款至第四款及第十三條第二款至第六款規定之獎勵管
          教或獎懲事件,應由學務處簽會導師及輔導處(室)提供意見,經委員
          會討論決議之。

第二十二條  依第十三條第二款至第六款規定提出之學生獎懲事件,自收受學生
          獎懲事件書面提案之次日起,應於一個月內議決之。必要時,得予延長
          ,延長以一次為限,最長不得逾一個月;其延長應通知獎懲事件之提案
          人(單位)、受獎懲學生、學生之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。

第二十三條  委員會關於學校之特殊管教措施或懲處之決議,經校長核定後,學
          校應作成獎勵管教事件審議決定書,或懲處事件審議決定書,記載主旨
          、事實、理由、法令依據及不服決定之救濟方法、期間及受理機關,並
          以可供存證查核方式,書面送達受管教或受懲處之學生及其法定代理人
          或實際照顧者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前項以外懲處之決定核定後,學校得以紙本、電子郵件、行動應用
          軟體或其他方式,定期通知學生及其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。

第二十四條  校長對委員會決議有不同意見時,應敘明理由,送請委員會復議;
          校長對委員會復議結果仍不同意時,經委員會會議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
          上決議維持委員會原決議或作成其他決議時,校長應即核定,並予執行。

第二十五條  同一行為之懲處程序,不受該行為刑事偵查、審判或其他司法程序
          是否進行及審理結果之影響。

第二十六條  學校應落實輔導受懲處之學生,並持續追蹤輔導學生改過及銷過,
          以協助學生改過遷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為辦理前項事宜,國民中學應訂定銷過補充規定,並提獎懲會審議
          通過後公告實施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前項規定應包含觀察期及銷過期,且不得少於以下期間。但九年級
          第二學期經獎懲會審議通過者,不在此限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、觀察期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一)警告一次:一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二)小過一次:二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三)大過一次:三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、銷過期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一)警告一次:二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二)小過一次:四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三)大過一次:六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學生於觀察期或銷過期之表現合乎學校要求者,得進入銷過期或予
          以銷過。

第二十七條  學校教職員工對學校處理本辦法事件有提供相關資料及配合說明之
          義務。

第二十八條  學校、校長、學校行政人員或教師,違反本辦法者,主管機關、學
          校應依相關法令規定對相關人員議處;私立學校違反者,依私立學校法
          及相關法規規定處理。

第二十九條 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。
資料來源:高雄市政府主管法規共用系統